今天父亲从许昌带回十一本四库全书,叹自己竟不知道四库全书是什么!遂百度记录如下:
《四库全书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,它的编纂完成于清朝乾隆年间,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《四库全书》包含了从先秦到清朝中期的大量文献资料,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所有学术领域
《四库全书》的名字来源于“经、史、子、集”四大类,这四类代表了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分类。乾隆皇帝下令编纂此书的目的,是为了搜集整理历代典籍,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。这项浩大的工程始于1772年,历时约15年,至1787年基本完成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工作由纪晓岚担任总纂官,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共同参与。
- 经部
“经部”收录了儒家经典及其注疏,包括《五经》(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)及《四书》(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)等。此外,还包括其他各家各派的经典著作,如道家的《道德经》、佛教的经典等。 - 史部
“史部”主要收录历史方面的书籍,包括正史、杂史、地理志、传记等。其中正史以二十四史为代表,包括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等。 - 子部
“子部”主要收录各家各派的学术著作,包括哲学、医学、兵法、农业、算术等多个领域。这里既有儒家、道家、法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,也有专门技术类的书籍,如《黄帝内经》《齐民要术》等。 - 集部
“集部”收录了历代文人的诗文集,包括诗词、散文、笔记等。这里汇集了从先秦到清朝中期的大量文学作品,展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。 - 蒙学(这个是百度到的,不被提及!原因:出于篇幅方面的考虑,对各部图书进行有重点、有选择的收入,主要收录那些具有典型意义,可视为典范著作的古籍。)
百家姓、千家诗、千字文、三字经、声律启蒙、增广贤文。
(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竟然不知道!是学生时代不感兴趣吗) 自己为什么一点都不了解?感觉这些东西应该像秦始皇这个名字一样,每个人都能耳熟能详!(或许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:比如四书五经、史记、三国志虽然都没看过,起码名字听过!)-再或许是你的底子太差了
看带回来的十一本
史部:6本、子部:1本 集部:3本 经部:1本
全套的话应该每套八本(看书后的封面全套定价4800元,果然好东西在非信息时代是很难流通的!)
可惜都是文言文,看的太吃力,大多意思也不理解!- 京东商城搜了下:最贵的六万六千七 ,最便宜的二十二块三毛四(果然便宜没好货)- 毛泽东时代看的书是这种吗?他是怎么理解的!
历时十五年搞出的东西。后代就传承了个这!为什么我们学生时代不去学习一部分这样的内容呢(国学课堂!)
二、想起诸子百家,遂百度记录(属于子部!):百家争鸣时期比较出名的学派包括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兵家、名家、阴阳家。
儒家:以孔子、孟子、荀子为代表,强调仁政、民贵君轻,以及自然界有客观规律,应利用其为人类服务,具有唯物思想。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,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人文关怀,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。
道家:以老子、庄子为代表,主张世界是“我”的主观产物,鄙视富贵利禄。道家学派强调无为而治,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。
墨家:由墨子创立,强调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、“尚贤”。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,提倡平等与和平,反对战争,强调社会的公平与和谐。
法家:以韩非为代表,主张强化法律和秩序,将商鞅的“法”、申不害的“术”和慎到的“势”集于一身,强调依法治国,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。
兵家:以孙武为代表,被誉为“兵圣”或“孙子”,其著作《孙子兵法》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。
名家:以公孙龙为代表,提倡“正名实”学说,即要“正彼此之是非,使名实相符”,名家善于辩论,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。
阴阳家:以邹衍为代表,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,提出“五行相胜”的理论,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。
(只看上述介绍,较为合意的为道家、阴阳家-虽合意,但并非全部赞同!)
道家、兵家、法家、儒家、墨家、阴阳家与上述的子部、史部!
一个词:相识恨晚!
三、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区别 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- 《永乐大典》其内容注重的是对所收录各类资料的客观记录,只是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文献做了必要的纠错和必要的注解而已,并没有过多的品评。- - 而《四库全书》则在收录原文集的同时,不但人为做了删减与更改,更是增加了很多的品评。之所以对原文更改则是为了不与忠君爱国基本意识相违背,而品评则是以正统儒家思想文化为基本出发点,教诲人们,尤其是知识分子要忠君爱国,说教成分很大。-
所以:内容转载维持原创,尤为重要!我们都不喜欢被更改过的思想!(除非是技术性文章,因为技术每时每刻都在进步)
两者都于时代的发展,收录内容比甚低
四库全书的前言:
前言:随着国内七、八十年代两次文热的升温,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,人类将迈入下一个千年,面向新世纪系统整理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,根据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,出版了此书!
所以,这是前辈精心为我们准备的东西,要重视起来!